1943年5月1日,南京朱雀路上的金门书店创办了一种综合性文艺期刊,名叫《文艺两周报》,因经费紧缺,采用土制纸,印刷质量较差;为了生存,从社会上拉到永利钟表行等商业广告,又有《新学生》《古黄河》《创作半月刊》《作品》等同时期文艺刊物的广告。为了筹集经费,刊物还将编者同人的书汇集一处,提供出借书籍服务。出借的书籍,以纯文艺为主,略收一笔手续费,以备添加书籍用。而撰稿人均以笔名出现,其中穆穆即穆中南,王予即徐淦。至这年的10月10日,该刊改名《文艺》月刊,以后还见到傅彦长、东野平等知名作家加入。终刊时间不详,上海图书馆馆藏最晚一期为1944年1月发行的第4期。《文艺两周报》为横排印刷,纸张为横版长方形,出版至九期为止。改名为《文艺》后,版式变更为竖版长条形,很是稀见。
这本杂志的开本很奇特
在当时,南京已成为沦陷区,《文艺两周报》却颇有反抗精神,例如第七期刊有《不管与包办》一文,批评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不管主义和包办主义,认为正是由于国人不关心国家大事,才导致野心家对整个社会的包办,若要避免被人包办就得拿出智慧、勇气与毅力,对自己负责。显然暗含着强调民族独立的意味。
1943年12月10日出版的《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三集中,有一篇译文《荒岛上的故事》,作者萨尔提苛夫,译者署名雷秀岚,倒也值得一谈。偶阅《力报》1945年6月25日马绥甫(亦即徐淦)《怀念戴声浦》一文,篇首谈及:“南京的陆拾之编《文艺》,至某期,有一篇翻译小说,题目是《荒岛上的故事》,傅彦长先生来信提及,认为是好小说,译得也好,我找来一看,译者是雷秀岚,原来就是常相过从的年轻朋友戴声浦,告诉傅先生,傅先生更加高兴。”作者与戴氏为好友,“三月前离苏赴北京,拍卖书物,声浦知道了,先送来五千元,我给了他一两件小东西,后来他又送来五千元,我给了他一副孔雀磁的书扎,我不给他书,因为他正在患肋膜痛,内子以为最好不让他再钻在书本里”。两人在临顿路分手时,戴还留下四字临别赠言:“愿毋相忘。”
《荒岛》原著作者,今通译萨尔蒂科夫·谢德林,该故事讽刺意味十足,讲述两个官吏突然现身荒岛,却只懂夸夸其谈,无法自力更生,最终只能求助于庄稼汉。它是谢德林童话里的名篇,收录于《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俗称网格本)的《谢德林童话集》(译者张孟恢),篇名很长,叫作《一个庄稼汉养活两个将军的故事》。
戴声浦生平不详,解放后长期供职于中联部,参与翻译《剑桥拉丁美洲史》等。 祝淳翔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