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影视独舌
本文为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的演讲。
近年来影视产业发展有两项措施,一个是降本增效,一个是减量提质。降本增效就不说了,减量提质这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质量”的提升是我们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跟以前相比进步最大、提升最快的,但是“减量”的话题我们说得不多。
现在我想从“量”的角度入手,看看我们产业减量减到什么程度?量与质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什么比例?
我这里准备了三组数字。从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近三年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数量上,可以明显看出剧集创作量明显呈下行趋势。
2022年广电总局发证的电视剧160部,2023年的发证是156部,这个量变化不大。到了2024年的电视剧发证是115部,降了三分之一,这个产量跟五年或者十年前相比差距更大。
把去年的产量跟五年前相比,五年间减少了一半。如果跟十年前相比,2015年是396部,到去年只剩下115部,所以减量的幅度还是很大。
这个量怎么下来了?实际上减量并不是人为,而是剧集创作本身所产生的变化。
从产量下行的原因可以推导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年年递减?这种下行趋势应该怎么分析和看待?创作生产乃至管理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产量下行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目前或者近几年市场上的好项目、好剧本、好选题比较匮乏,导致产量下降。它反映的是创作力减弱,大家不是没有创作欲望和投资热情。
第二,市场投资目前都在向头部作品聚集,市场也只接受头部作品。但是行业内现在创作的队伍,能够创作头部作品的公司、编剧、导演数量相对比较少。
这反映的是人才断档和行业生态的问题。大家都要做头部,都要找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市场只要头部,有些初入行的年轻导演就没有机会。我曾经参加过导演委员会的年会,有600多个导演是他们的会员,但一年下来,有作品可导的不超过50—60个。
第三,电视台基本丧失了购买新剧的能力,网络平台目前也在努力降本增效。
然而,精品生产又必须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规模,这又让压缩成本的空间变窄。利润率与回报率的降低,导致资本良性循环受阻,导致生产规模的萎缩,让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投入有所犹豫。
第四,作品投放市场以后,成功率低于预期的现象在增多。对项目预期判断和市场效果之间的不一致,导致投资者观望的情绪在上升。以往大数据能够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在数据失灵,进而导致平台用户流失和传播力的弱化。
作品在播出过程当中,受到舆情干扰风险因素加大。作品在播出的过程当中受到的压力,比总局内容审查会更加充满一些不确定性,或者会更加受到情绪化的一种审判。即使你是一部好作品,播出过程当中一点引起舆情爆点,哪怕你自己是蒙冤受罪也会让作品陷入绝境,这也是资本撤离的客观原因。
第五,微短剧迅速崛起。我们产量下行不是今年,不是去年,也不是前年,近十年都是这个趋势,微短剧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改变上述的那些问题的话,长剧创作的数量还会继续减少。
以上几点,可以说是剧集创作下降的客观原因。主观因素也有,就是行业多年来在长剧创作上形成了一些固化的思维定式,创新性不足。
比如,现实题材领域创作的内容重复循环,历史题材中正剧的创作还没有找到突破口,革命历史题材面对新观众还在进行艰难的探索,但是还没有找到破局之方。所以,我们在看到“减量提质”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量的下行给产业带来的问题。
怎样实现“质”与“量”之间的平衡呢?
如果单纯从数量增减的角度判断一个行业的兴旺或者衰退,这肯定不科学。不见得数量越多越好。但是有一点,如果缺乏一定数量的支撑,这个产业的活力肯定会日益减弱,也会造成行业资金、人才的流失,所以不要认为量减少了质就自然会提升。
首先,我们应该规划一个相对合理的年度剧集创作产需供求。根据现在的生产能力、制作公司数量、播出平台的需求量,估算中国剧集市场一年到底需要多少剧?这个可能很难有具体的,但应该有一个规划的思路,需要行业共同考虑。
第二,要让剧集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分配机制。因为目前投资风险过大,利润回报过小,但还要在整个生产环节上把所有的风险都放在投资者一端显然不利于产业发展。
第三,为创作生产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一定要让投资者要消除各种顾虑。当下特别要减少舆情审判的风险,这种无理性、盲目的情绪发泄,甚至再加上有阴谋有目的地对作品进行围攻的现象,确实让投资者一些胆战心惊。所以环境治理应该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环境,一手抓创作。
第四,给年轻的编剧、导演、演员一个成长的舞台,否则等这一批搞头部创作的人才退下去之后,后继乏人。
第五,科技推动力会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就是人工智能的到来,科技会大大地解放生产力。这种解放不仅仅是降低成本,缩短拍摄周期,降低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人的精神世界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一种实现的科技支撑力。
当下我们破解难题,一定要依靠科技创新。有了科技的赋能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目前毕竟只是一个工具,属于艺术创作的核心能够是“人的审美力”,这是未来不可替代的能力。
创新一定要尊重观众的选择。观众需要百花齐放,要通俗也要典雅,要幽默诙谐也要严肃深刻,要别出心裁,也要传统和经典。创新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我们目前的创作可以说已经拥有了这样多样化发展的条件。我们现在有长剧和短剧,有横屏竖屏,有大屏小屏,有传统叙事也有现代表达,有循环交叉也有超现实的表现。大众可以在爽感与美感,在情绪价值跟情感价值,在沉浸式体验之间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创新也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就像当下长剧跟短剧之间的关系。刚开始大家还争来争去,现在大家有了共同的认识:二者都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式,最终结果不是长短剧之间彼此取代,而是靠内容定长短,靠品质定优劣,由观众定取舍,由市场定生死。
最后,创新还是要有使命和担当。创新最重要抵达的目标是让文明更有高度,让价值更有力量,让人性更有光辉。科技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推动力,观众是创新成果的检验者。具体创作者还是使命和担当。要实现创新不是愿望和口号,要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对时代社会和人生有敏锐洞察力和感悟力,要有随时捕捉故事人物的能力,要跳脱老套的选材路径,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思辨力。
虽然艺术创作是形象思维,但是艺术思辨力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这是我近年来讲得比较少的问题。不仅仅编剧,还有导演和演员,艺术思辨能力在不断弱化。作品的灵魂强弱,有时候是创作者思辨能力的直接体现。有些作品当中存在浅薄的毛病,其实深究起来都和创作者缺乏艺术思辨力有很大的关系,而科技不能弥补思辨力的缺失,生活经验和技巧也不能取代这种思辨的能力。
艺术思辨力是赋予作品情感浓郁、价值恒久的创作动能。它既有形而上的思考辨析的理性判断逻辑,同时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呈现力。有了这几种能力,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也才能让产业更有活力,让创新更加繁荣,让管理更加规范。从而推动我们的剧集创作行业进入更高和更新的发展阶段。
【文/李京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