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粤东粤西粤北、农村地区存在专业师资欠缺、设备系统陈旧、课程资源缺乏的情况,如何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在这些地区落地备受关注。
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在发布会上表示,“广东省是教育大省,但还不是教育强省。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大力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广东的落地,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消除教育发展的鸿沟。”
林如鹏介绍,广东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在粤东粤西粤北及农村学校的有效开展,将因地制宜,围绕“资源普惠、师资强化、设备适配、场景融合、经费支撑”五大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在欠发达地区有效落地。
一是推进资源普惠开发。利用国家平台联通国家及省内已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地市已有的资源,打破资源壁垒。针对网络条件有限的地区,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人工智能教育专属频道,定期播放知识讲解、操作演练和应用案例等教学视频,确保学生通过视频也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库,整合珠三角地区的优质课程(如项目式学习手册、微课视频等),通过“粤教翔云”平台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放,支持教师下载和使用。
二是强化师资梯队建设。构建“AI种子教师—学科教师—师范生”三级人才梯队,分层次提升教学能力。种子教师培养方面:选拔骨干教师参加省级AI教学研修班,掌握前沿技术与教学方法,成为区域“领头雁”。学科教师赋能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AI通用能力+学科融合”培训,帮助学科教师将AI工具融入日常教学。师范生储备方面,与省内高校合作,在师范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辅修课程,定向培养具备AI教学能力的师范生,补充农村师资缺口。此外,推动“双师课堂”常态化,组织珠三角优质学校教师与粤东粤西粤北教师结对,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方式开展联合教学,实现“优质师资下沉”。
三是加强设备适配工作。为农村学校配备简易器材和设备,如基于国产芯片的微型边缘计算设备,开展轻量级AI实验(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依托国家和省级云平台,为师生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GPU算力资源,支持体验简单的模型训练和项目实践(如农业病虫害识别、方言语音合成等)。推广低代码AI开发工具及应用,如简单智能体搭建,降低技术操作难度,让学生“零代码”也能体验AI应用开发。
四是建设融合应用场景。链接当地需求,构建“有用”的课程体系。结合粤东粤西粤北的农业、生态、文旅等特色场景,设计“看得见、用得上”的AI实践项目。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作物生长,设计智能灌溉系统,赋能农业发展。通过AI分析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数据,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用语音合成技术复原方言童谣,开发本土文化数字资源。各地各学校也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联合当地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搭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AI解决方案设计(如茶叶品质分拣、乡村旅游智能导览),增强学习获得感。
五是加强经费支撑保障。广东省从去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提供2亿元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教学设备采购、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
林如鹏说:“广东省将通过以上组合策略,破解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瓶颈,确保‘人工智能教育不落一校、不落一生’,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智能动力’。”
文丨记者 陈亮图丨记者 蔡嘉鸿
编辑:杨楚滢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