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郑玮 柳宁馨
编 辑丨陈洁
4月11日16时许,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美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这是对美国“对等关税”的再次反制。自当地时间4月2日宣布执行新关税政策以来,美国对中国征收关税税率已一路飙高。
在“关税风暴”之下,直面风浪的外贸企业正面临什么冲击?近日,记者陆续走访了机电、纺织、塑料、医疗器械等多个对美出口份额较重的行业,部分受访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短期内美国“对等关税”将大幅拉高企业出口成本,部分订单已经暂停发货,但得益于前几年面向国内市场及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提前布局,预计全年营收降幅相对可控。
谈及下一步应对措施,有企业正在观望政策动向,也有企业将直接放弃美国市场,加大力度拓展欧洲等地市场,还有部分企业选择暂时将市场拓展重心转回国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应对路径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向记者提到,未来出海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更关键是如何通过差异化布局及产品价值提升找到更为稳健的出海方式。
把视线转回国内,一些积极信号也在发出。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提出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获悉,部分地方部门正与行业协会沟通研讨,为受关税政策冲击较大的行业企业出台支持措施。
“风暴”过境,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全国外贸企业也正在重新构筑新的出海产业链。
积极应对美“对等关税”冲击
在关税冲击之下,中国企业正在积极调整。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如意)董事长储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宁波如意主要生产系统搬运车、叉车等智能仓储物流搬运设备,美国市场业务占比一度超过20%。
储江直言,受美国“对等关税”影响,企业的成本肯定会增加,目前美国客户那边还没有明确的反馈,最早今年加10%和20%关税时,美国客户还在讨论看是否企业可以分担一些成本,现在客户反而比较安静,“我们肯定是在保证自己有利润的前提下才能做出一定让步。”
面对美国持续提高的关税,哪些行业预计将受到较大冲击?
浙商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林成炜表示,目前中国机械设备、家电、家具、纺织行业出口份额较大,对美依赖度较高,“对等关税”落地可能带来一定影响。其中,2024年中国机械电气设备总计对美出口15527亿元人民币,在对美出口中占比约42%,对美出口占行业出口比重为14.6%;纺织品总计对美出口3513亿元人民币,在对美出口中占比约9.41%,对美出口占行业出口比重16.5%。
“关税压力确实正在传导至生产端。”杭州嘉溢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溢制衣)总经理丁永国告诉记者,目前嘉溢制衣主要做欧洲市场,间接出口美国的订单占比大约在20%左右,受当前美国“对等关税”影响,这一部分订单未来可能会直接转到东南亚国家生产。
身处家电等产业链上游,广东钟银塑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钟银塑料)总经理黄彬也感受到由下游客户传导而来的冲击,“我的客户的产品基本上是出口多,现在出口美国受限,为越南出口产品供货的订单也停了,影响我们整体订单量下降了差不多30%。但我们也已经开始组织业务团队开发内销产品客户,现在还能稳定住生产,预计全年营收降幅相对可控。”
黄彬提到的越南等东盟国家也受此次美国“对等关税”影响,但影响如何还在等待进一步的政策生效。林成炜表示,此次美国提出对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加征较高关税,也对中国一批出海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布局产生一定影响。
储江就准备在柬埔寨自建厂房。“目前,我周边企业的情绪就是观望,我们之前在柬埔寨已经设厂,最初租厂房,后面买土地,现在刚平整好土地准备自建厂房。”储江表示,未来企业还是按照长期计划稳扎稳打地“出海”设厂,产品计划主要往东南亚和欧洲销售,只是考虑到当前众多不确定性下,设厂的规模不一定很大。
向新市场与新模式转型
“关税风暴”未止,企业接下来准备如何应对?通过市场拓展打开更多业务空间和通过发展模式转型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多家受访企业提到的方向。
2024年,储江就去了十几个国家,包括巴西、墨西哥、沙特阿拉伯等,主要方向是往东南亚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拓市场,“我们还去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开拓市场,甚至人口较少的亚美尼亚也去了,再小的国家也是市场补充。现在大家的策略不是把订单做大,而是把企业自身做强,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增加灵活性。”
“中国企业包括我们在内,大家都不愿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美国市场规模大,目前还没有哪个单一海外市场能够替代它,但我们可以分散风险,保证企业先活着,等待机会。以前美国市场占我们整体市场比重在20%以上,现在随着其他市场开拓增加,美国市场的占比降到20%以下了。”储江说。
主营环保材料的黄彬则把目光投向内销市场。“我们已经开始组织业务团队开发内销产品客户了,我们相信市场空间是很大的。以前我们主要做广东市场,现在开始向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市场拓展。”
面对现阶段海外市场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广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陈万灵也建议,沿海企业可以多关注国内市场,随着相关政策落地拉动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内需市场也有望得到提振。
与此同时,为了持续提高产品竞争力与风险抵御能力,丁永国正推动嘉溢制衣从单一生产贸易转向全产业链服务。
“与单纯甲方乙方的生产供应关系比,国际环境变化下,更需要企业从制造商往服务提供商灵活转型。我们这几年往上游拓展,自主研发面料,做设计研发,也做数字化转型,能保证客户直接来选款下单,我们快速接单生产,搭建更多的企业发展护城河,也更有底气面对各种变化。”丁永国说,今年以来,他感受到忙碌的节奏不减。
黄彬也认为,在当前国际市场环境下,依靠低成本竞争的战略是难以持续的,“卷价格没有意义了,只是冲击了市场,根本都没有产生效益。核心还是要提高附加值,目前我们一方面是通过建设无人工厂,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就是做产业链的优化,往产业链上下游两端进一步延伸布局。”
医疗器械行业也是对美出口业务量较大的行业之一。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353.4亿美元,其中美国为中国医疗器械第一大出口国。对此,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李煜宁向记者表示,目前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约25%,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协会倡议医疗器械企业要抓好两个重点,一是练好内功,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二是优化全球布局,开拓关税影响较弱的市场。
出海仍是企业关键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应对路径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向记者提到,未来出海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更关键是如何通过差异化布局及产品价值提升找到更为稳健的出海方式。
谈到未来国内纺织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丁永国表示,一方面,未来中国企业去海外布局是一定要做的,4月20日他也将前往北非考察,但这种出海是跟着海外客户往前走,保持住生产订单的份额,不会重投资。另一方面,面对外部环境更多的不确定性,企业还要把重点产业链留在国内,往技术提升、服务转型方向走,未来的面料设计、研发会是企业的重点方向。
“我们2015年就决定转变思路做产业链,也把重点放在服务业方面,在设计开发方面闯出自己的创新路,开发环保创新面料,把设计和后续生产环节打包出售给客户,掌握更多主动供应的能力,目前国内和西班牙设计团队已经有15人,未来还会扩大。”丁永国说。
陈万灵也认为,尽管当前遭遇逆全球化冲击,但全球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客观规律难以逆转,中国在加入WTO的20多年间也已经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球的供应链优势,“现在美国要粗暴地中断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是很难成功的。未来中国大型企业也还是要继续‘走出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并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出海竞争力。”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也撰文表示,当前中国践行的高水平开放具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二是自主的开放,三是单边开放,中国有能力通过高水平开放重塑国际贸易格局和贸易体系。
谈及中国应对当前美国“对等关税”冲击的韧性与底气,林成炜向记者进一步表示,一方面,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已有所下降,经济增速基础稳固,抗风险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中国政策储备丰富。货币政策上,4月降准概率增加,降息也在政策工具箱内;财政政策方面,增发特别国债的可能性提升,且在需求侧对冲方面有诸多潜在选项。
此前,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撰文表示,为了应对美国超预期加征关税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关税报复升级,必须扩大内需,尤其要通过大力度促消费来改善供需关系。具体举措方面,可以再增加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可以体现在发放失业补贴、对低收入者发放食品券,对已毕业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等。
一些积极信号正在发出。在近日的走访过程中,记者获悉,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正与行业协会沟通研讨,计划为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企业出台支持措施。
“我们了解到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研判应对措施,近期我们也正在和业内企业沟通,了解他们具体受影响的情况,希望通过双向信息互通,可以推动出台更加贴合企业需求的支持政策。”某行业协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关税风暴”之下,中国的外贸企业进入重构出海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新时期。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