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60年沧桑巨变,红旗渠依旧奔流不息;60年岁月流转,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当年那些与修渠工人形影不离,日日修渠所使用的铁锤、钢钎、大撬等老物件儿,现如今默默躺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展柜中、印在红旗渠精神的书册里,它们的身影被年轻一代看见,却不一定被了解。
我们选取了6件与红旗渠密切相关的老物件,以这些老物件自述的形式,邀您一同回望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感悟那条长渠里生生不息流淌至今的精神伟力。
账目表: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展柜中
我静静躺了许久
我纸张泛黄发脆
边角褶皱
可上面的每一行字迹
都铭刻着红旗渠建设时
那段波澜壮阔又清正廉洁的过往
修建红旗渠时使用过的账目表。(红旗渠纪念馆供图)
我的第一页
盖着两个红色大印章
右下角用钢笔记录着
“天1561.5,粮2342.25,款624.60元”
这样几笔数
每一笔数字背后
都是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坚定决心
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反复强调
修渠资金来自百姓
一分一毫都要用在刀刃上
修渠物资分类管理
出入有手续
调拨有凭据
月月清点
那天
合涧公社的负责人来指挥部领取物资
当时
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王文全拿着我
仔细核对着我身上记录的
每一个名字
每一笔数字
然后反复叮嘱合涧公社的负责人
粮食、资金补助的发放程序
一定要严格
要根据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
对照执行
决不能虚报冒领
记得修渠之初
正逢三年困难时期
“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
是林县县委给修渠干部们制定的规则
并具体化为“五同六定”:
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
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劳力、定工具、定工段
干部们的工作量比群众的大
但口粮标准却比群众的低
1960年2月至8月
民工补口粮2市斤,干部补1.5市斤;
1961年至1966年
民工补1.8市斤,干部补1.2市斤。
……
这一个个数字
都在我脑袋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虽然粮食供应标准不断发生变化
但不变的是干部口粮标准
始终低于工地上的民工口粮标准
修建红旗渠时使用过的食堂生活制度。(红旗渠纪念馆供图)
记得那天
杨贵书记在工地与民工一起劳动
晚上回来接着开会
炊事员心疼他
就用小米给他蒸了一碗“硬饭”
杨贵看见后说:
为什么我比别人特殊呢?
大家吃啥我吃啥!
炊事员说:
你晚上还要加班开会,
不吃点‘硬饭’咋抗饿?
这饭是给您做的,
你不吃谁也不会吃。
结果
杨贵当场就发了火
最后
这碗小米饭只得被炊事员端去
倒进“照月亮”的稀饭锅里
搅和搅和大家一起分喝了
红旗渠修建的十年间
从未发生过一起
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的事件
一串串数字记录在我的身上
岁月变迁 笔墨褪去
但我曾记录过的每一行每一字
都经得起推敲
扛得住检验
如今
清澈的漳河水沿着渠道奔涌而下
滋润了林县的土地
也将廉洁奉公的精神
深深植入人们心中
我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静静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岁月
激励着后人传承红旗渠精神
坚守廉洁自律的信念
(文字丨申昕 李坤)
(来源:安阳融媒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