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印象还停留在蛇年春晚中,一群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身着东北花棉袄、扭秧歌转手绢的新奇画面时,产业市场已进展神速,在无锡落地工业具身机器人产业园的优必选近日透露,今年上半年将为东风柳汽提供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服务于汽车整车制造,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场。
“具身智能”这一近年来最有前景同时最具挑战的新兴赛道,正在完成最后的商业闭环。PwC报告预测,2025年,具身智能相关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兼具市场运转机制的包容和创新技术产业转化的能力,无锡悄然旋起了一股机器人场景探索应用的风暴。有观点认为,无锡正在成为一座“机器人友好城市”。
这种友好,体现在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无处不在。
可以是咖啡师——由无锡数据集团与梁溪文旅、尚饮i店合作的全市首个“AI+新零售”应用场景24小时智能饮吧亮相南长街。机器人化身咖啡师,智能机械臂自动化操作,科技范儿扑面而来……南长街上的众多游客和市民被智能饮吧吸引驻足,体验这台集智能科技与绿色环保于一体的“未来饮品店”。借助高效的机器人臂和智能算法,顾客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饮品,享受快速、精准、健康的饮品服务。
可以是安全巡逻员——无锡火车站迎来了首批安保巡逻机器人“小安”。这款由万为机器人研发的机器人集3D SLAM导航、多模态感知与AI交互于一体,覆盖广场、出站口、商业街、负一层等全场景,7×24小时守护旅客的安全。人脸识别、异常监测、火灾预警样样精通,“小安”助力打造“无锡智慧枢纽”的新标杆。
可以是追星“粉丝”——3月29日晚,歌手陈楚生的“荒芜之境”2025巡回演唱会杭州站现场,一位来自无锡的“硬核粉丝”——无锡有戏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二次开发的文娱机器人Uxi惊艳亮相。在几万名观众面前,Uxi凭借先进的面部识别与情感交互技术,在台上与陈楚生展开了系列互动。
走进隆盛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零部件智能产线,一名特殊的“打工人”引人注目。外表钢筋铁骨、内里心细如发,这一新晋“上岗”的人形机器人不但能完成产线上转子加工过程中的目检、称重及上油等工序,而且效率和精准度都不输人工。值得注意的是,赋予这台机器人“灵巧手”的,正是隆盛科技与市产研院共建的我市首家企业主导类新型研发机构——隆盛唯睿高端精密制造技术研究院。
与此同时,“无锡造”机器人也有望走向更多工厂一线。2024年7月,天奇股份与优必选科技联合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极氪汽车5G智慧工厂实训,同年11月,天奇股份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国内首个参考汽车制造工况的机器人实训基地,该基地与公司汽车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积极联动,持续开展机器人作业数据采集,为后续机器人与产线协同作业、产线场景改造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入职”汽车工厂、适配整车智造做好准备。据悉,天奇股份已与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合作意向,预计今年下半年起陆续向10家整车工厂交付机器人“工人”。
全球纺纱业都在往全流程自动化的纺纱智能工厂迈进,当中的主要瓶颈就在于自动接头技术迟迟无法攻克。有了机器人的助力就不一样了。机械嗡鸣,纱锭飞转,一棉长江车间内,4台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轻盈穿梭、停靠,一天可完成数百个断点接线。驱动机器精准运转的,是其内部密集嵌合的50余个AI模型。2021年,技术团队联合无锡一棉立项研发该款机器人,去年初首次进入厂房“实习”,之后该机器人迎来五次迭代,进入高速“成长期”,不光攻克了特高支纱线断点接线难题,其中的巡游式细纱接头机器人还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许多人有误区,认为具身智能就是人形智能,实则,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其核心在于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在日常生活生产场景中,“人形”更能适应,而在极端情况下,具身智能的形态则更加多元,比如狗、机械臂、无人车、四足机器人等都可以是具身智能。
下海给船舶“洗澡”,无锡蓝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研的水下机器人可以潜入最深上千米的海洋中,对船舶、海洋工程平台钢结构进行清污与检测。“目前市场上的船舶、海工平台的传统清洗方式是找潜水员人工清洗。但海水中能见度很低,潜水员工作极度危险。”相关人士表示,机器人配有智能巡航定位、远程遥控、大数据分析、水下摄像系统等,可以对水下船体、钢结构表面进行性能等各方面的拍摄、检测;此外,产品应用的空化射流技术,可产生几十兆帕冲击力,能对被清洗表面污染物进行高效无损清洗。
目前,无锡的具身智能相关企业正不断形成突破。
“我们不仅打破了国外品牌在机器人谐波减速器领域的长期垄断,还可制造全球最好的非金属谐波减速器。”无锡巨蟹智能驱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伟介绍,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巨蟹智能推出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小蟹”。“小蟹”身高180厘米,体重65千克,全身拥有32个自由度,搭载了五种不同类型的谐波减速机。其独特的组件式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能耗,还能实现较高的载荷能力。轻量化、低功耗、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小蟹”能够在多个领域展现其卓越的性能。
灵巧手,是具身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锡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园的千烨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机器人灵巧手设计研发的小型初创企业,团队不过十余人。公司成立至今不过2年,其于去年完成开发的初代灵巧手就已经收获了不少订单。而去年落户无锡的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将以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灵巧运动的“小脑”为主要方向,致力提升人形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全身协调移动、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能力,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孵化、检验检测四大板块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据悉,2015年—2024年期间,无锡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总量572件,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7%,在江苏省内与南京并列第一。目前,无锡已在“大脑、小脑、肢体”等核心部组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场景+创新”双轮驱动让无锡制造王牌变成“王炸”。
蔚瀚智能研发车间,专为智慧物流领域研发的新一代机器人“艾德”也在加速量产。作为无锡首个轮腿式人形机器人,“艾德”从关节驱动系统到末端夹爪灵巧手等20余类零部件全部来自本土产业链。
4月下旬,“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将在无锡召开,遍邀行业大拿、吸聚产业目光。尽管对于具身智能产业,各地都仍处在探索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无锡想做产业商业闭环的先行者、市场空间挖掘的探路者、未来发展赛道的领跑者。并且,这一切已经付诸实际。
来源:无锡日报、科技日报、无锡经开发布、无锡滨湖发布、优必选
责编:杨珍
分享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