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扬州打造全国首个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引题)
用“绣花功夫”为残障儿童撑起平等成长法治晴空(副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我摸到了法律条文!”近日,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检察院,当8岁的视障儿童小佳,用稚嫩的指尖触碰到盲文法条时,一颗“法治种子”已经种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中。
这是在中国残联、中国盲协等专业机构深度参与指导下,在邗江区人民检察院打造的全国首个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以“法治+非遗+无障碍”的创新模式,为残障儿童撑起一片平等成长的蓝天。
在这座近千平方米的基地内,七大特色展区沿“萤火”主题轴线铺展,盲道蜿蜒如运河支流,同声传译设备如同无声的桥梁,无障碍电影厅里光影交织着法治故事。特别设置的“黑暗体验区”,让视障儿童通过触觉、听觉、嗅觉多维感知法治精神,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正是对“普法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的生动诠释。
基地设计中,巧思迭出。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以扬州水则碑为灵感源泉,基地将古代治水智慧转化为未成年人行为干预体系。在东关古渡的潮位刻度前,“疏浚闸”“导流闸”“固本闸”三级法治堤坝依次展开,对应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分级干预机制。通过互动长屏的朱砂刻痕,青少年可以亲手插入行为卡片,解密邗江检察独创的罪错干预密码,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在法治文化的呈现上,基地巧妙融合扬州非遗元素。雕版印刷台前,《运河法治谣》的文字在刻板间流淌,沉浸式5D空间穹顶的骤然洒落邗沟开凿时的星斗轨迹,与地面青砖化作律令奔涌的数字运河遥相呼应,这些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普法形式,让法治精神如同扬州漆器般温润入心,既传承了“扬州八怪”的创新基因,又延续了“三把刀”的工匠精神。
从无障碍设施到课程设计都体现着“绣花功夫”。正如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无障碍促进委副秘书长周洋所言:“这里不仅是法治教育的课堂,更是社会文明的刻度。”当残障儿童触摸着盲文法条、聆听着法治故事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温度,更是这座城市对平等包容的坚守。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