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越时空的温暖对话,《寻找李二狗》致敬英雄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7:03:00    

日前,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而创作的音乐剧《寻找李二狗》在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下称省会大剧院)上演。该剧以“和平万岁”勋章为精神线索,讲述了现代青年常卫国穿越回1950年的鸭绿江畔,寻找英雄李二狗的故事。自首演以来,反响强烈。在济南的两场演出,都掀起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浪潮。这部热血与温情交织的好剧,打破了传统红色题材的叙事桎梏,用穿越的奇幻设定和先锋音乐语言,成功架起了当代青年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一)

跨越时空的对话

4月18日在省会大剧院的演出,是这部新作品出京后的首站。当天,一位特殊观众的到来让演出意义更加非凡——当谢幕灯光亮起,96岁抗美援朝老兵岳正起坐着轮椅登台,与身着志愿军军服的演员相互致意。这一刻,跨越75年的时空对话令全场观众热泪盈眶……这位亲历上甘岭战役的老英雄1945年入伍,1946年入党,曾参与解放兖州、邹县战斗,在解放战争中荣立三等功,1950年10月入朝参与抗美援朝,在第二次至第五次战役中担任摇机排排长,在上甘岭战役中与27团驻守西方山。至今,赴朝作战的日日夜夜,他都历历在目。“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我很受感动,感谢剧团,演出真好!”岳老动情的话语,感染了剧场里的每一个人,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也是由山东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致敬英雄·薪火相传”抗美援朝老兵专场音乐剧活动中最动人的环节。借由这场演出,场上场下几代人共同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壮怀激烈的岁月,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剧场里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寻找李二狗》作为国内首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让人们感受到了“致敬”的满满诚意。该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北京哆巴胺文化传媒联合出品,樊冲担任总导演、作曲、编剧,集结了国内王牌主创团队,奇煜、高杨、金圣权等多位知名音乐剧演员携手献艺,阵容堪称强大。剧中,现代与历史的场景交错呈现,光影交织中尘封的历史层层揭开,每一个场景、每一幕故事都让人心潮澎湃。

不少青年观众更是泪洒现场。“我的爷爷是抗美援朝烈士,我从小听他的故事长大。这场音乐剧让我仿佛也穿越了时空,眼前浮现的是爷爷英勇作战的场景。我想我会积蓄更大的力量,继续前进!”散场时,“90后”观众周洁动情地说。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征,但血脉里奔涌的热血永远鲜红,《寻找李二狗》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基石,才让艺术创作真正走入了观众心中。”文化学者苟瑞雪说。

(二)

细碎日常更动人

《寻找李二狗》的故事蓝本源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参与的西线战斗,其创作核心聚焦于一个深刻命题:倘若我们置身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该以怎样的姿态拥抱生活?作品期望引导年轻观众回溯历史,珍视当下,在奔赴未来的征程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定前行决心。

至于创作团队为何将叙事视角锁定西线,导演樊冲给出了解答:一方面,西线战斗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鲜少得到完整呈现;另一方面,三十九军一一六师的战斗历程堪称传奇。作为首批入朝作战的王牌部队,从1950年云山战役重创美军王牌骑兵一师,到突破临津江、解放汉城,该师全程参与五次战役,生动诠释了志愿军精神,是志愿军英勇作战的典型代表。

正如音乐剧《寻找李二狗》的军事顾问、抗美援朝史实研究专家丁伟所言:“这支手持缴获的‘万国造’武器入朝的部队,面对装备碾压的美军,硬是在第一次战役就撕碎了骑兵一师的神话。他们不仅是英雄部队的代名词,更是整个志愿军精神的缩影。”

如何用音乐剧塑造“最可爱的人”?主创团队摒弃了宏大叙事,在战壕深处找到了更震撼的戏剧张力——当现代青年常卫国穿越时空,与年轻时的爷爷并肩作战时,观众看到的不是冲锋陷阵的壮烈场面,而是一个现代青年第一次摸枪时的兴奋与颤抖、第一次直面死亡的战栗,是文工团转业的医务兵秀儿在面对工作时的一丝不苟,是“妻管严”大个揣着发妻家书时的憨笑,更是小兵尕娃念叨着老家两只山羊时的稚气未脱。他们围坐在一起写家书、过新年、谈论“万国造”的武器来源……这些被炮火映亮的细碎日常,构成了该剧最动人的叙事切口。

(三)

用多元艺术讲好红色故事

精品意识贯穿作品创排始终。以舞台设计为例,整个舞台由转盘装置作为核心,时而正转,时而倒转,如同时间的齿轮,将观众代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也符合了音乐剧故事“穿越”的设定。而最摄人心魄的是那组悬垂的“记忆钢索”,那些看似抽象的梁柱结构,取材于鸭绿江大桥的真实纹理,随着剧情推进渐渐化作一座座精神的纪念碑,诉说着关于牺牲与铭记的故事。

在灯光设计的色彩运用上,“时间码同步系统”尤为精妙,灯光变化精确锚定音乐的节拍与演员的呼吸节奏,使得炮火骤然炸裂时的白炽强光与弦乐震颤达成毫秒级的共振,让观众在物理与心理的双重震颤中,完成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艺术舞台上涌现出一股令人瞩目的创作潮流:以芭蕾、音乐剧等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讲述红色故事、演绎主旋律篇章。像中央芭蕾舞团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用脚尖上的舞蹈勾勒出热血革命岁月;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以少年潘冬子的成长为主线,将西方芭蕾的轻盈灵动与中国革命故事巧妙融合,生动展现了潘冬子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歌剧《沂蒙山》则以恢宏的音乐叙事,将山东民歌元素融入美声唱法,用咏叹调、合唱等形式,深情描绘出沂蒙山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动人场景;还有如今引发热议的《寻找李二狗》,在音乐剧舞台上重现志愿军的英勇身姿……

这些作品的成功绝非偶然。从艺术表现层面看,上述艺术形式丰富多元的风格,为红色故事注入了新活力。仍以《寻找李二狗》为例,摇滚风音乐的开篇,瞬间将观众拽入鸭绿江畔紧张氛围,架子鼓鼓点搭配接地气唱词,让人心潮澎湃,而在战士们围坐写家书时,弦乐旋律又变得直戳人心、催人泪下。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红色题材作品的表现局限,拓展了艺术张力,让故事呈现更立体、更具感染力。

“观众反响热烈,是此类作品成功的有力佐证。《寻找李二狗》中呈现的跨时空对话,总能令现场观众热泪盈眶。这表明,这些融合创新之作成功跨越了年龄代沟,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艺术中触摸历史温度,感受红色精神力量。”苟瑞雪认为。

从文化意义上讲,用舶来艺术讲红色故事,是文化自信的彰显。这意味着本土艺术创作者既能吸收外来优秀艺术成果,又能将本土红色文化精髓巧妙融入,实现为我所用。这为红色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以更贴近当代审美的方式,将革命先辈英勇事迹、崇高精神传递给新一代。用多元艺术形式实现“代际对话”,无疑让迷茫的当代青年在与先辈精神碰撞中,找到信仰方向,让红色基因在艺术滋养下得以延续。从这个角度而言,《寻找李二狗》等作品不仅丰富了舞台艺术景观,更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上发挥关键作用。期待未来有更多此类佳作涌现,持续奏响红色文化强音,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张鑫淼 尹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