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医疗”织密医路畅通网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6:40:00    

转自:黑龙江日报

专家诊疗手术。

□文/摄 邓丽雪 本报记者 董新英

“真没想到,在我们市里医院做检查,上海专家直接帮我看片子!”近日,在肇东市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55岁的张女士拿着刚出具的肺结节筛查报告感慨道。一周前,她在肇东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发现的结节,利用远程会诊系统确认了早期癌变风险。从筛查到手术方案制定,全程未出肇东。“要是拖半年再查,后果不敢想。”张女士说。

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肇东市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曹洪军介绍,医院以“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上联优质资源、下延基层末梢”医疗网络。作为县域内的三级医院,通过“双线织网”将省级三甲医院的“技术触角”与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根系”紧密融合,使域内患者不出“市”就能享受到更高端的医疗诊治。

“云诊室”开在家门口

走进该院远程医疗中心,电子屏正实时连线黑龙江省医院肺微小结节暨上海张国桢肺微小结节诊疗中心团队。身在哈尔滨的黑龙江省医院肺微小结节专家调取了一位乡镇转诊患者的肺部CT影像,双方针对细微病灶展开讨论。据介绍,2024年7月以来,该院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为25例肺部结节患者带来便利。

通过铺设“互联网+医疗”专网,该院不仅实现了与6家省级三甲医院的常态化会诊,还实现了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线上会诊,设立的名医工作室,实行“名医驻点轮值制”,定期有省级专家现场带教。

“过去患者追着专家跑,现在我们把专家‘带回’县城。”肇东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暴海军说,医院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相继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三、四、六医院以及省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就是希望通过医联体这个平台,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

“云急救”为生命竞速

“卒中患者已由乡镇卫生院发出预警,救护车25分钟后抵达!”通过医共体卒中急救协同平台,瞬间同步至肇东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溶栓团队,神经内科医师同步启动静脉溶栓预案。

该院副院长孙丹杰介绍,医院与8个乡镇卫生院建立联系,并建立“卒中优先”救治通道,实行“先溶栓后缴费”机制。

“我们医院作为医共体的牵头单位,承担着引领和带动的重要作用。要发挥技术优势,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专科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还要负责医共体内部的管理协调,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医共体的高效运行。”孙丹杰说。

“云医链”编织健康网

“不是简单把大医院‘搬’下来,而是让资源精准流动。”谈及医改实践,曹洪军说:“如果把医院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比作一张地图,6条蓝色箭头从省城指向县城,代表专家、技术的输送路径;16条红色箭头从县城辐射乡镇,标注着培训、转诊的标准化流程。”

“经线是省级优质资源的下沉通道,纬线是县域同质化服务的延伸网络。”曹洪军说,经线承载着省级三甲医院的专家智慧与技术赋能,纬线串联起县域内标准化的诊疗服务体系,两者交汇形成的网格,正重塑着基层医疗生态。这种“经纬线”架构在实践中展现出双重效应。人才培育机制成为经纬交织的关键节点。肇东市人民医院实行“双轨制”进修模式,既选派骨干医师赴省城进行专科特训,又要求带教乡镇医师。

曹洪军介绍:“实践证明,优质医疗资源可以在县域形成闭环流动,进而推动县域三级医院高质量发展。我院现已成为我省首家县级三级医院原研药实验基地。下一步,将重点建设‘智能健康守门人’系统,通过AI辅助诊断、穿戴设备监测等手段,让疾病预防的关口再前移,真正把健康网织进每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