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语文教师张鹏以“权谋启智,蒙学开卷”为主题,向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展示《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的魅力。图为学生在课堂上一边思考一边认真记笔记。资料图片
■借助思维导图、概念图、时间轴等可视化工具,笔记可以突破纸面限制,成为知识创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笔记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存储,它更是学生核心素养习得的重要载体
课堂笔记的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纸笔记录,它在当下学习活动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何让课堂笔记从司空见惯的被动记录转变为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尝试。
笔记重构:
从复制粘贴到思维图式
许多学生将做课堂笔记变成了复制粘贴,机械地抄写板书或PPT内容,这种低层次的记录方式不仅难以激发思维活力,还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真正的课堂笔记应当是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取舍与认知重构,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呈现。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思维图式,即通过记录和梳理,将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和运用知识。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康奈尔笔记法”,即将笔记页面分为三个部分:右侧记录学习要点,左侧提炼核心内涵,下方总结观点感悟。这种结构化的笔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思考建构,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关联。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学生可以在左侧记录故事梗概和人物特点,在右侧绘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思维导图,并在下方批注自己的阅读感悟。这种笔记方式不仅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化的知识关联,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实现从复制粘贴到思维图式的进阶表达。
在阅读课上,笔记可以升级为阅读探究导图。学生不仅需要记录阅读内容,更要标注每一步的思维过程。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已知信息、阅读路径和学习感悟,或者用符号标注重点、疑问、联想和感悟。这种笔记方式让语言思维可视化,让学习路径具象化。
笔记创新:
从静态记录到动态创作
传统的课堂笔记往往是静态的、单向的记录,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然而,当下学习需要动态的、交互式的笔记方式,让笔记从知识的接收器转变为思维的催化剂。借助思维导图、概念图、时间轴等可视化工具,笔记可以突破纸面限制,成为知识创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笔记转化为“动态创作空间”。学生不仅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日出过程的层次变化:用红色描绘太阳初升时的“红霞”,用蓝色记录天空的“浅蓝”到“深蓝”的变化,用黄色标注太阳“冲破云霞”的动态过程。这种多感官参与的笔记方式不仅提升了学习体验,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家巴金笔下日出的壮丽景象。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个性化符号系统,用特定符号标注重点、疑问、联想等。例如,学习《海上日出》时,学生可以用“★”标注自己喜欢的句子,用“?”标记不理解的地方,用“→”表示联想或感悟。这样个性化的笔记方式,不仅让笔记成为学习的有力助手,还有效减轻了记录负担。当学生读到“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时,可以用“→”联想到自己爬山时的感受,并在旁边批注:“这让我想起自己爬山时,双腿像绑了什么重物似的,每一步都格外吃力。”这种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由课内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实现由此及彼的学习拓展。
此外,笔记的创新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动态化与多模态的融合。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海上日出》的动态思维导图,将日出过程清晰划分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融入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这种多感官参与的笔记形式,不仅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学习转变。通过这种方式,课堂笔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记录,而是成为激发学生创意的重要平台。它如同学习旅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创意表达注入新的活力,真正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
笔记赋能:
从知识积累到素养习得
课堂笔记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存储,它更是学生核心素养习得的重要载体。运用结构化的笔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筛选、分类和整合信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运用思维可视化的笔记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标注疑问、联想和感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启示学生重新梳理知识框架,建构认知关联,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堂笔记赋能深度阅读,可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素养习得的跨越。
课堂上,笔记可以成为一张引领学习的“思维地图”,帮助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向主动思考问题,从浅层学习迈向深度参与。作为一张“学习地图”,笔记不仅记录知识要点,更通过结构化设计,助力学生明确学习路径、聚焦核心问题、构建知识关联,并逐步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首先,笔记通过分层次、分模块的记录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线图,帮助他们厘清思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笔记借助思维可视化的呈现形式,将隐性的思考过程显性化,使学生的思维轨迹得以留存,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与策略。最后,笔记通过个性化的批注与反思,鼓励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联系,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从而激发深度思考,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由课堂笔记构建的“学习地图”,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工具,更是学生思维成长与素养发展的生动写照。它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旅程,展现了他们在知识探索中的思考与创造,成为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
高年级学生也可以尝试“电子笔记+纸质笔记”的混合模式,充分发挥两种媒介的独特优势,实现信息的高效整合与思维的深度催化。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时,可以借助电子设备快速记录课文背景资料、名家解读视频、相关文学作品等大量信息,借助电子笔记的搜索、分类和链接功能,构建一个丰富的“时间主题资源库”。这种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不仅提高了信息获取和整理的效率,还为深度思考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支持。与此同时,还可以用纸质笔记进行深度思考和个性化整理。在纸质笔记上绘制“时间流逝图”,用箭头标注时间的不可逆性,用气泡图记录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思考,甚至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朱自清笔下时间流逝的层次变化。这种手写笔记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他们将零散的信息内化为系统的主题关联。纸质笔记的物理触感和书写过程,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和情感体验,使学习更加沉浸和深刻。通过“电子笔记+纸质笔记”的混合模式,学生既能利用电子设备的高效性,快速获取和整理信息,又能通过纸质笔记的深度催化,将已有知识转化为认知重构,将共有信息转化为个性体验。这种融合方式,不仅适应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需求,还保留了传统课堂笔记的育人价值。
课堂笔记是深度学习的有力支架,是认知建构的可视化图式,更是素养习得的内涵阶梯。当我们转变对笔记的传统认知,创新其形式与功能时,它便能从单一的记录工具,转化为促进深度学习的创意表达方式。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课堂笔记不仅没有失去其价值,反而因技术赋能而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重新审视笔记的意义,积极探索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其潜在功能,我们就能够赋予课堂笔记全新的生命力让课堂笔记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智慧伙伴。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7日 第05版
作者:林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