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游新闻的《“九龙社工+龙基金”点亮万家灯火背后的城市温度》报道自刊载以来,引发广泛关注,不少读者好奇重庆九龙坡区九龙街道“龙基金”是如何运作的?
“爱心,不能被辜负,我们作为‘龙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者,必须经得起监督和考验。”九龙街道社区事务中心负责人庄华敏表示。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街道慈善公益服务中心通过案例、链接情况及公示等方式,给记者讲述了这些善款是如何一笔一笔地汇聚起来,又如何在多方严管的情况下使用出去。
公示展板:
怎么花、花多少,这里一目了然
在九龙社工服务中心外有一块大展板,上面写着“九龙街道2024年度实施社会工作项目公示栏”,公示栏上,以多个不同表格的形式,展现着2024年四个季度“居民自治金”项目、2023年至2024年“金点子”落地实施项目、“益起来·创未来”九龙街道第三届九龙社会公益项目创意大赛落地实施项目、2023年至2025年落地九龙街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龙基金”和华岩文教基金会合作项目、区慈善会“三个一批”慈善公益项目的钱款使用情况和星级评估。
以2024年第一季度“居民自治金”项目实施情况来看,一共涉及9个项目,并已经完成星级评估,最低两颗星最高三颗星,其中万年青志愿者服务队实施的“大手拉小手,共植成长树”植树护绿项目,一共使用经费2054元,星级评估达到三星;“微晓”矛盾调解队实施的“学本领·能力增”业主自治能力提升项目,一共使用经费2686元,星级评估达到三星;星星之火志愿者服务队实施的“以星火之力,共筑和谐社区”系列项目,项目经费为2727.86元,支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该服务中心负责人陈会兰告诉记者,这些钱怎么来的,怎么花出去的,每一笔都经得起查。对于已经实施完的项目,也会通过综合评分的形式,考验其完成情况,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应。
链接企业:
让爱心汇聚到该去的地方
除了项目的支出,在“九龙社工+龙基金”的形成链条里,通过构建“政府+社工+企业+社区”四维联动机制,让更多社会元素参与爱心活动,才是“龙基金”能够不断散发魅力的主要原因。
上游新闻早前报道中提到的主人公小齐,就是爱心汇聚的终点。
社区工作人员当初去孩子家里,就两个目的:帮扶、持续。
帮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社区通过学校了解到,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爷爷去世后,孩子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亟待纾解。另一方面,婆孙俩拮据的经济状况也需要得到改善。
现在,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小齐和奶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助力下,民政部门当月完成低保审核,将补助金从636元提升至717元,能满足婆孙俩吃饭问题。
为及时缓解这个家庭的困难,九龙街道“龙基金”携手辖区内的“消费捐”签约企业——乐乐欣口腔门诊,从2024年开始,对这个孩子开启“一对一”爱心帮扶,每月,该企业对小齐捐赠300元,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困难,助孩子读书。
让企业的爱心汇聚到该去的地方,让爱成为涓涓细流浸润受助者的心田,九龙街道用扎扎实实的爱心帮扶,串联好上下游的帮扶链条。
公益杠杆:
社区商业联盟的共生密码
除了一对一帮扶,事实上,类似乐乐欣口腔门诊这样的爱心企业,还通过“消费捐”的形式,源源不断地为“龙基金”注入源头活水。
目前,签约“消费捐”的商家达到112家,奶茶店每销售一杯捐0.1元、蛋糕店每销售一单捐0.1元、餐饮店每接待一桌捐1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在“龙基金”的商业算法中,却构成一个1元钱的“72变”公益杠杆。
九龙街道党工委书记尹生告诉记者,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可量化的品牌增值。
以乐乐欣口腔门诊为例,通过链接辖区群众,参与街道公益事业,也为企业带来除广告之外的口碑,不少居民在遇到口腔问题时,第一选择就是到家门口实力强、且有爱心的乐乐欣口腔门诊。通过爱心奉献,企业也为自己带来客流。
与此同时,商户间的公益竞争更形成隐性激励,不少企业今年已经主动提出要加入到“消费捐”的队伍中,为社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比如,辖区内的荷家糕点,为街道捐赠八万元的糕点,用于辖区慰问困难群体,五洲书店也捐赠许多图书,杨家坪苏宁电器通过街道开展活动,捐赠物资、提供志愿服务等,为“九龙义工”注入另一种能量。
事实上,深度分析来看,“龙基金”的商业联盟设计暗含三重逻辑:首先,轻量化参与,0.1元起捐的低门槛,让小微商户也能加入;其次,场景化绑定,消费与捐赠同步发生,顾客在支付时即感知公益价值;第三,数据化反馈,商户可通过后台实时查看捐赠流向,形成“捐赠—口碑—业绩”的正循环。
这种模式破解了传统公益“企业掏钱、政府背书、公众旁观”的困局,让商业生态与公益生态形成共生关系。正如尹生所言,“我们通过‘政府+社工+企业+社区’四维联动机制,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公益资本市场。”
在“龙基金”的商业版图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加入到爱心奉献的群体中来。
家住鲁能九龙花园的市民秦女士告诉记者,自从看到街道在努力发展辖区企业实行“消费捐”后,她也积极鼓励家人加入到这个消费环节中。
“现在买什么东西,我都喜欢去参加‘消费捐’的企业,看起来是企业在捐款,实际上也是我自己在做贡献。”秦女士表示。
盘活资源:
社区基金本身也有造血能力
在“政府+社工+企业+社区”四维联动机制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年1月9日,位于九龙街道马王四村的慈善公益便民停车场正式营业。
这个停车场的前身由于历史原因,是一片闲置地。因长期无人管理,不仅影响周边环境,还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经多方不懈努力与社区积极探索,后来,这里被建成一个有19个停车位的慈善公益便民停车场。
尹生告诉记者,这个停车场是由“龙基金”全额出资修建而成,费用由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捐赠。“它体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属性,这个停车场的收费价格不超过周边停车场的市场价,是公益性质的。”停车场的营收,除了基本的人力成本和日常维护费用外,多余的钱将汇入“龙基金”,为今后的慈善公益事业“蓄水”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九龙街道依托“五社联动”治理经验,拟通过引入善淘Buy42慈善商店这一公益模式,提升“九龙社工”服务品牌影响力,扩大九龙街道在社区慈善领域的领先优势。初步选址在九龙街道盘龙新城莱茵体育生活广场上的运动艺术空间半球馆,场地面积约268.66平方米,通过设立重庆首家慈善商店,为辖区20万名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参与公益活动的场所,让慈善文化真正深入居民生活之中。
该慈善商店的商品来源于收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闲置库存、样品、展品、公关礼品和个人生活闲置物资,以超值价格出售。同时,聘用残疾人和特殊人士作为商铺经营骨干,提供有尊严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收入将进入“龙基金”成为社区基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记者手记>>
透明账本背后的制度“洁癖”
爱心要汇聚,善款要透明。
做公益,需要面临诸多的考验,而账本是否干净,则是最为严重的考验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恰好遇到该服务中心项目部负责人戴美林正在“追讨”一笔错误打款,金额为16元。
原来,这笔资金涉及去年一个社区的慈善项目活动,事实上,工作人员在购买物资时,虽然实际支付了16元,但由于在开发票时,这16元未写入发票中,导致实际报账金额和发票金额存在偏差,遂要求社区将多打的钱款返还。
16元的背后,折射的是在制度设计上,“龙基金”引入三重防火墙:首先是动态校准机制,针对商户业态不同及资源原则实施“消费捐”,避免“杀鸡取卵”;其次是账本透明,任何一笔欠款都必须一致;同时,聘请专业人士对账本进行审计,报告公开至小数点后两位。
这种精密到毫厘的透明化运作,让公益不再是“黑箱”,而成为可验证、可追溯的公共产品。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