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菊(云南财经大学)
“秉持公平正义、自愿平等原则,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中考结束若可以考入杭城重高,父母各奖励10000元,并奖励最新‘苹果全家桶’,清空乙方协议当天购物车;若未能考入,可以去旅游七天,但之后整个暑假都需要补习,并不能抱怨……”在社交平台上,一位杭州妈妈发布的一份“对赌协议”,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围观。(4月17日 潮新闻)
这种“新奇”的教育方式乍看能激发孩子冲劲,可一旦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它可能只是饮鸩止渴,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学习本应是一场自我提升与探索的旅程,而对赌协议却把它变成了一场与物质挂钩的交易。当孩子在物质奖励的诱惑下努力学习,他们可能会逐渐忘却知识本身的魅力,一旦物质刺激消失,学习热情也会随之消散。以这种方式激励孩子,就好比在沙滩上建楼,看似迅速起势,实则根基不稳,当浪潮涌来,一切便可能轰然倒塌。
若在考试升学的环境中再添“对赌协议”的重压,孩子的心理健康将面临严峻挑战。中考本就是一场重要的考试,孩子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而“对赌协议”中的惩罚机制则更像是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孩子未能达到目标,接踵而至的惩罚可能让他们陷入自我否定的烦恼。孩子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而非狂风暴雨般的压力。
从长远来看,若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仅靠对赌协议中的物质与惩罚维系,那么这种亲子关系将变得脆弱不堪。当孩子将父母的爱与物质奖励划等号,亲情的纯粹性便会被破坏。一旦孩子未能达到协议目标,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父母的失望和自身的挫败,这会在亲子之间产生隔阂。
中考“对赌协议”并非教育的良方,它更像是在应试教育赛道上的一次急功近利的加速。家长们应深刻意识到,教育绝非一场简单的输赢博弈,而孩子的成长更不是能用物质和惩罚来精准操控的程序。唯有在尊重与理解中陪伴孩子前行,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既拥有应对挑战的能力,又能始终保持对生活与学习的热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坚实且多彩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