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春意盎然。 (湖北日报通讯员 周敏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通讯员 胡倩 刘东
清晨5点,梁子湖水面腾起薄雾。64岁的熊先胜踩着露水走进稻田,不远处的几千亩桃林,随风携来阵阵花香;五公里外的张春生打开瓜棚大门,青翠的香瓜在晨光中泛着蜜色;冷链货车从“梁湖良品”仓库里陆续开出,这些货物将分发到全国;涂家垴镇的蔬菜基地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实时调控着作物生长环境……这幅“农在景中,景在田中”的画卷,正是梁子湖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第五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梁子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正用“七分自然,三分巧工”的智慧,努力打造水清岸绿、“一切天成”的绿色画卷,在396平方公里水域间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扶贫干部
退休返乡建“桃源”
4月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新桥村熊思钦湾小熊家庭农场,羊群悠闲地啃食鲜草,桃花恣意地漫山绽放,稻田里排列着翠绿的秧苗……
“从五月到明年元月,只要走进我的农场,随时都能吃到鲜果。”农场主熊先胜是熊思钦湾人,19岁便离开家乡打拼,他的人生经历相当丰富:在某民营企业任职高管多年,后又深入基层,扎根扶贫事业十余年。
“帮助贫困户脱贫,带动乡村建设,是我人生经历里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熊先胜说。
2020年夏天,熊先胜退休返乡。“回到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心里想的事情一下就定了。”熊先胜决定在老家建一座家庭农场,用工厂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开荒、选苗、规整土地……他晒得黝黑,掌握了从前许多“不敢想”的本领:给牛接生,给牛羊打针等。“以前的同事看到我都说,你现在彻底像个农民了。”熊先胜咧嘴一笑。
2021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来农场考察,被梁子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决定与小熊家庭农场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多功能田园综合体农业模式,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试验示范基地。2023年,基地试种8亩1.8米至2.3米高的巨型稻并顺利收割。目前,小熊家庭农场占地面积达到360余亩,以培育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巨型稻为重点,融休闲观光、瓜果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学于一体。他精心选种培育的鹰嘴桃、黄桃等十余种蔬果,畅销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我们不使用农业化肥,这种巨型稻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0元一斤。”熊先胜介绍,小熊农场内已经形成了生态循环,牛羊、跑山鸡、蔬果等都依托于梁子湖良好的生态环境,找到了共生的模式。
如今,熊先胜的家庭农场里常年雇佣着8名工人,其中6名为脱贫户,2名为残障人士。其中工资最高的工人,一年可获得8万元左右的劳务报酬,“我返乡创业的初心就是反哺家乡,我跟老婆说,只要回来,就要带上必须做成的决心。”面向未来,熊先胜自信满满。
梁湖良品的选品标准严格,以螃蟹为例,只选蜕壳7次、本土养的螃蟹。(湖北日报通讯员 周敏 摄)
110亩撂荒地变身“黄金田”
山东汉子打造智慧农业样板
走进沼山镇沼山村,15座智慧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山东农人张春生正盯着电子屏上的数据曲线,随着指尖轻点,水肥精准滴入根系,传感器阵列正将土壤墒情转化为云端数据。“这批香瓜下周就能上市。”张春生向记者介绍。
2024年8月,从事农业种植20年的山东汉子张春生踏上沼山村的土地。“第一次来沼山村,就被这里清新的空气和优质的水源吸引了。”张春生说,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让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块土地也许能再一次实现他的“农业抱负”。
村民们却很不解:“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卖?”面对抛来的困惑,张春生给出的答案是:“地好种了,自然就有人愿意种了。”
张春生随即流转了110余亩地,其中智慧大棚有15亩。大棚里,传感器矩阵全天候监测空气湿度、土壤墒情等20余项数据,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滴灌,云端生长模型持续优化栽培方案。张春生指着电子屏上的曲线图介绍:“过去种瓜看老天脸色,一年一茬还怕滞销。现在大棚自动控温,香瓜错峰上市,比‘靠天收’效益至少高三倍。”
通过引入山东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叠加圣女果、西瓜等特色果蔬轮种,配合“线上订单+社区团购”销售模式,撂荒地的亩产值可轻松突破3万元。当第一茬香瓜挂满藤蔓时,村民们发现,那些曾困扰他们的“三荒”症结,正在数字化浪潮中悄然消解。
“这一季亩产量可突破一万斤。”站在智慧大棚的电子大屏前,张春生向记者展示着更新的数据,“这个大棚一个批次可以育180万株瓜苗,解决1800亩设施农业的育苗需求。”
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村民既可收取租金,也能参与管护获得工资。60多岁的尹爱新算了一笔账:“原来种油菜一亩地还挣不到200元,现在不仅能拿租金,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工资还有大几千元。”如今每天都有村民前来“取经”,张春生正筹划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和农业教育培育基地。
沼山镇沼山村香瓜数字大棚里,村民正在细心察看瓜苗长势。(湖北日报通讯员 戴勋 摄)
3500亩 “蔬菜芯片”
让涂家垴镇捧上“金饭碗”
4月,走进位于涂家垴镇的蔬菜种子繁育基地,成片金色的菜花映入眼帘。
在三九村小白菜种子繁育基地里,村民陈绪元蹲在田垄间轻捏苋菜种荚,饱满的种子簌簌落在掌心:“一季苋菜种子亩产100斤,公司按每斤20元收购,一亩地就有2000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和基地务工工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这位曾经的普通菜农,如今因参与蔬菜种子繁育,成了当地种业产业链上的受益者。
2023年起,涂家垴镇与南京理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坡耕地和冬闲田发展蔬菜种子繁育,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全产业链体系。企业免费提供原种、派驻技术团队驻村指导,统一按订单收购种子,村集体整合土地建设基地,农户负责田间管护。
“过去村民种大路菜靠天收,如今有了专业指导,种子还没成熟就谈好收购价,村民心里踏实。”南阳村基地负责人孙家炬感叹。
为了让蔬菜种子成为含金量更高的“金种子”,涂家垴镇成立了蔬菜种子繁育服务专班,统一组织生产管理,因地制宜配套安装喷灌等基础设施,实现标准化生产。
在三九村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时调控着作物生长环境,区块链溯源体系记录着每粒种子的“基因身份证”。
“我们不仅追求产量,更要让每粒种子都具备可追溯的科技含量。”南京理想种业涂家垴镇基地负责人曹寿根介绍,这些“科技种子”收购价比普通种子高出40%。梁子湖独特的河湖地貌形成天然隔离屏障,为十字花科、苋菜等育种提供了优质生态条件,成为企业眼中的“黄金制种带”。
“今年南京理想种业计划在涂家垴镇启动理想甜脆青萝卜种植加工项目并建设种子仓储加工中心,力争将涂家垴镇打造成万亩高端蔬菜种子示范镇。”曹寿根预测,按照目前3500亩的面积来算,仅小青菜种子和苋菜种子轮作,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
沼山镇新桥村熊思钦湾小熊家庭农场,农场主熊先胜正在巡查果林。(湖北日报通讯员 周敏 摄)
梁品良标
助力农产品组团闯市场
3月刚过,湖北梁湖良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涛便在筹备双柚汁的供货。这个春天,武汉的40余家商超与梁湖良品签订了近4万箱的双柚汁订单。
“双柚汁是我们的爆品,基本不愁销。”熊涛介绍。
2022年,为构建以梁子湖农文旅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的整体生态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全域资源,梁子湖区成立区域公用品牌“梁湖良品”。“好山好水自然有好的农产品,农产品品牌建设迎来了最好的时代。”熊涛说。
此前,梁子湖虽也有不少种植农产品的合作社,但大多单打独斗,只在小范围内供货,农户们不敢盲目扩张规模,种植的农产品也比较单一。
有了区域公用品牌的牵引,分散的农产品有了抱团发展的底气。但核心的环节便是选品的标准。“什么样的产品能纳入‘梁湖良品’?必须是有机的,有地理标识的。”熊涛说,梁品有良标,公司依托区内各类农产品协会,制定出单类农货的详细标准,无论是村民的散货,还是合作社的大货,都按照统一标准来进行检测。
依托良好的水类资源,梁子湖的水产早已形成了一定名气。区内不少农户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农户们认为乡土产品只要‘土’就行了。”熊涛介绍,不少农户送来的水产品不达标,在农残检验环节会被直接判定为不合格。“以螃蟹为例,我们只选蜕壳7次,本土养的螃蟹,它的生产养殖端都需要全流程监控。”熊涛说。
历经2年多的发展,梁湖良品目前已纳入300多户种植户、200多户养殖户,所售农产品覆盖全国各地。除了沼山双柚汁、梁子湖螃蟹、谢埔千张等知名农货,还扩展到了文创雪糕、特色非遗手工产品等品类。2024年,梁湖良品产值突破2000万元,比2023年翻了一倍。
今年1月,梁湖良品梁子湖螃蟹水草+生态养殖基地开工建设,联合区内水草基地打造示范养殖基地,并加入信息化设备进行精细化养殖控制、产品溯源体系构建输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首批100万只梁子湖螃蟹苗在3月份正式投放。“我们今年的目标是依托花湖国际机场的物流资源将梁子湖螃蟹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熊涛介绍。
(来源:湖北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