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现场】
原标题:“金牌工匠”的24小时
4月的塞外,风沙特别大,拍打窗棂的声响惊醒了王振杰。凌晨3点,他收到井下综掘机瘫痪的电话。这位中煤三建朝源煤矿的“金牌工匠”,披着工装冲进风沙中。
斜井外水仓的施工现场,综掘机像头搁浅的巨兽瘫在巷道里。王振杰钻进机腹下方,矿灯的光里,他的额头沁出了汗水。“齿轮断了,得换部件。”他用毛巾抹了把额头。锈死的螺丝,怎么也拧不下来。有人提议整体更换,可听到6万多元的报价,他摇头:“能修就修,矿上的一分钱,也要掰成八瓣来花。”他升井,加工新工具,将螺丝拧下来。
正午的机修车间,王振杰正趴在图纸上勾画特制工具的模样,馒头屑还粘在工装前襟。砂轮机的火花,映亮他眼角的皱纹——这是24年井下岁月“赠予的纪念品”。新打制的工具加工好了,他喝了几口热汤,给工友带上午餐,又急匆匆入井了。
二次入井时,底板上的机油让靴子直打滑。王振杰在油与水地板上,铺上两层塑料袋。在操作时,扳手每转半圈都要调整姿势。油污浸透的工服紧贴后背,腰伤处像有火炭在灼烧。当断裂齿轮终于卸下,时钟已跳向下午4点半。
晚上8点,第三次入井的矿车咣当作响。新部件安装需要毫米级的精准,王振杰蜷在机械臂间隙,手指在液压阀上仔细调节。工友要替换他歇会儿,他却说:“这机器我摸得比自家灶台还熟。”凌晨3点半,综掘机的轰鸣重新唤醒巷道,他扶着钢架慢慢直起腰,工装后背上早已汗透,风一吹冰冰凉凉的。(李继峰)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