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小事,“校园餐”安全一直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大事。近日,教育部部署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健全体系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检查,最大限度保障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校园餐”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学校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与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校园餐”安全,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办学、依法治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之义,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校园供餐体量巨大、用餐群体敏感、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程度高,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深化“校园餐”管理,要进一步夯实中小学校主体责任,形成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常态长效机制。
要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意识,为“校园餐”安全扣紧“责任锁”。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站在“健康第一、生命至上”的高度,切实担负起学校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内容,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对重大问题亲自抓、亲自管。要深入食堂现场办公,实地查看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部署工作。要建立完善校长陪餐制,做到同餐同食、同质同享,直观了解学生对饭菜质量的真实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防流于形式。每学期面向师生开展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开展工作的参考。只有真正把“校园餐”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让责任意识从文件走进现实、走进心里,将责任内容明确到人、具体到事,才能确保各项管理措施从上到下落实到位,推动学校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尽责“校园餐”安全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校园餐”安全筑牢“制度链”。“校园餐”涉及环节多、流程长,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让食品安全这道防线失守。因此,学校要健全全链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制度,紧盯食材采购、配送、查验、贮存、加工制作、清洗消毒、设备维修保养校验、环境检测、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考核、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等关键环节,狠抓各个环节制度规范的落细落实。通过建立食堂管理领导小组,按要求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全过程督促落实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要严格执行承包经营行为管理和校外供餐单位管理制度,杜绝“一包了之”“只包不管”,通过实行评价和退出机制,督促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责任。只有确保链条上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不留隐患,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要将“校园餐”置于阳光下运行,为“校园餐”安全加固“监督盾”。公开透明既是加强自我规范的客观要求,更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治本之策。“校园餐”管理要强化日常监督监管,尤其是加强对中小学“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的现代化治理水平,让学校食堂成为“最透明的地方”。一方面要加强人防,大力推进联防共管,开展食品安全意识教育,畅通师生意见反映和投诉机制,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监督作用,提升师生家长关于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创新技防,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让“互联网+明厨亮灶”成为标配,建立学校食堂全链条无死角实时视频监控系统,打造具有智能识别留样、学校食材数字化追溯管理、智能抓拍违规操作等功能的全智能管理食堂,将监管颗粒度细化到每一笔采购单和操作动作,让“校园餐”安全监管变得更精准、更高效。
“小餐桌”托起的是“大民生”。让我们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把“校园餐”做成“放心餐”“良心餐”“幸福餐”,共同守护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本刊评论员)
《人民教育》2025年第5期
作者:本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