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绘就河湖生态新画卷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0:5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雪萌 通讯员 李志锋

阳春三月,夏都西宁天高云淡。南川河和湟水河波光粼粼,成群的野鸭在水面嬉戏,引得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打卡。人们沿着绿道悠然漫步,享受着惬意时光。然而,几年前,这里的景象却大不相同。西宁市城西区湟岸巷34号院的居民张风丽老人回忆到:“两河交界处水面经常有垃圾漂浮,环境可差了。”如今,这里已变身成为家门口的“生态会客厅”,这样翻天覆地的转变,背后是兴海路街道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兴海路街道党工委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构建“党建+河湖长制+网格化”治理体系,让2.1公里的河段实现了从“治理痛点”到“生态亮点”的华丽蝶变。

红色矩阵 凝聚治水合力

“河道水面出现大量白色漂浮物,请立即处置!”“湟岸巷党群服务站下行100米处绿道边的防护栏松动,存在安全隐患,请尽快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加固。”“南川河兴海桥向南150米处,有三位居民在垂钓,请尽快劝离。”去年7月中旬的一天早上,湟水河巡河员冶俊副通过“夏都巡河”App迅速上传预警信息。仅仅1个小时,由河长、党员、网格员组成的应急分队就抵达现场,展开紧急处置。他们成功阻止垃圾流向下游,及时对松动的防护栏进行加固,保障了游人安全。

如此高效的联动,得益于兴海路街道精心构建的“1+5+N”红色治理矩阵。这个矩阵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轴心,联动3个社区党委、18家“五级联动”党建联盟成员单位、9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和N个网格党支部。通过这个严密的组织架构,治水责任被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责任人。

在这个矩阵的推动下,每逢“创建日”“我们的节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机,各类志愿队伍纷纷行动起来。由70多岁的老党员邓佩显带队的“银发巡河队”,不辞辛劳地走进两河,配合网格员、物业公司打捞河面漂浮物。他们手持特制的长柄夹,仔细清理树丛、花丛和绿道中的枯枝烂叶、烟头。50多岁的退伍军人李洪带领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也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到河道治理工作中。辖区小学的“红领巾护河队”同样热情高涨,他们走进社区、小区和河道,用稚嫩的画笔创作节水漫画,向大家宣传节水理念。

在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多方力量协同共治,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治理网络。今年以来,通过这样的协同作战,兴海路街道已清理河道垃圾10余吨,疏通堵塞管网2处,劝离垂钓人员20多人。

智慧赋能 精准守护河湖

站在兴海桥头的智能监测杆下,兴海路街道河长办联络员王国瑾点开手机终端查看河水情况,“这套系统就像给河道装上了‘CT机’,水质pH值、流速等多项指标都能实时看到。”

兴海路街道充分依托“智慧河湖”平台,整合两河绿道6处平安创建视频监控系统,建立2个“随手拍”微信群,积极探索GPS定位远程实时监控、网格化巡查、利用夏都巡河App防“四乱”等治理思路,构建起“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的立体防控网。同时,街道细化“河、水、岸”治理清单,建立“一事一单”精准问题发现和解决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共治目标。

在2024年汛期,智慧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捕捉到南川河与湟水河交界处一处隐蔽排污口异常,上涨的河水倒灌七一桥绿道,形成洪涝隐患,随即触发“红黄蓝”三级响应机制。巡河员、网格员、环保执法队员迅速组成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经过2个小时的紧张奋战,成功完成溯源截污和防洪排涝工作。

今年,河道重点区域的异常事件发现时效从过去的1小时大幅缩短至30分钟,群众通过“随手拍”上报的8件问题也全部实现“当日接单、当日清零”。截至目前,通过这一创新治理模式,已有效解决河道各类难题60多件(个)。

积分激励 引导全民参与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在中华巷社区“生态积分超市”里,“红袖标”义务联防志愿者赵阿姨满脸笑容,她用56个积分兑换了一桶洗衣液。尕寺巷社区70岁的退役军人李高志也开心不已,他在积分超市用12分兑换了一条毛巾。李高志乐呵呵地说:“作为辖区居民,利用空闲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生态积分超市”的货架上,摆放着“守护母亲河”积分兑换奖品的醒目牌子,电饭锅、洗衣粉、牙膏牙刷、毛巾等各种生活物品一应俱全。只要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居民就可以随时兑换自己需要的商品。中华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艳介绍:“参加三次义务巡河就能换日用品,街坊邻居们参与社区共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漫步在两河绿道,“会说话”的科普长廊格外引人注目,扫码即可聆听“河湖长讲故事”。在“河畔微课堂”上,由各级党组织、河湖长、网格员、驻区单位和环保志愿者组成的宣讲队,积极开展《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西宁市节约用水条例》等法规宣传;在“绿道实践课堂”上,物业公司、河湖巡护员和社区志愿者们忙着清理河道垃圾、水面杂草,打捞水面漂浮物;学生们则围在比赛投掷“环保知识飞盘”前,充满好奇与兴奋,通过游戏学习到很多环保知识。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态教育成效显著,今年,沿河违规垂钓现象同比下降90%,上千户家庭主动参与到节约用水和环境治理活动中来。

监测数据显示,南川河和湟水河兴海路段水质连续36个月达到Ⅱ类标准,消失多年的黄河裸裂尻鱼重现河道,30多只野鸭在此安家。沿岸4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河岸PM_[2.5]浓度较三年前下降42%。“过去是‘绕着河走’,现在是‘围着河聚’。”见证“两河”巨变的70岁退役军人李高志逢人便说。

为进一步提升河湖生态治理质量,兴海路街道河长制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面对河湖治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街道党工委一班人正认真研究着新对策。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坚定地表示:“我们要让每朵浪花都闪耀初心之光,让‘中华水塔’惠及更多人!”

如今,两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鸭在清澈的湖面嬉戏,河边的垂柳冒出新芽,桃花、杏花和梨花含苞待放,游人和居民在绿道悠闲散步聊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画卷,正在兴海路街道徐徐展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见证着党建引领下河湖治理的丰硕成果与美好未来。